完善校园防疫应急信息发布,积极介入校园网络舆情治理
我校 王铮
一、校园疫情与网络舆情叠加带来新挑战
近年来在社会现实中可以屡屡看到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现实世界引发灾害和损失的同时,由于网络舆情的持续发酵和对网络舆情的处置不当,引发了进一步的“数字次生灾害”,有可能进加剧现实世界中应急处置的难度。
上述情况在疫情发生期间的校园环境中表现更为明显。校园人口聚集度高、流动性大,是防疫工作的重点;而学生群体一方面乐于接受和使用网络新工具,具有更高的信息搜集能力和接受能力,另一方面价值观尚未形成,对获取的信息缺乏识别和判断能力。因此,校园的学生群体既是“现实疫情”的易感群体,也是数字世界“信息疫情”的易感人群。
从网络舆情的产生机理上看,网络舆情与现实事件紧密联系。现实事件发生后,网民借助互联网的互动性与虚拟性,通过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发表对事态的感知、解读、评论,并表达抒发情绪,推动现实事件进入数字空间,并极易转化为伴生的网络舆情事件。
在近年来校园疫情处置和防控实践中,疫情本身可能在藉由网络传播引起恐慌、谣言、假消息、极端言论或歧视信息,使校内学生、校外公众对真实事件的认知偏离事实,加剧了风险;防疫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可能经由网络无限放大甚至扭曲,导致政府公信力降低、工作能力遭到质疑甚至更大范围的群体性事件。因此,校园疫情处置过程中,不仅需要在现实世界采取应对行动,而且需要在网络战线上进行同步有效的网络舆情治理。
二、舆情中的信息发布主体多元态势明显
在校园环境中,学生群体是各类社交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的重要受众,很多学生也拥有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不仅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转发者、传播者乃至直接生产者。学生群体本身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达欲,互联网世界多元化的信息平台成为学生获得信息乃至表达观点与诉求的重要渠道。
在校园疫情及其他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信息的需求端来看,学生群体(包括校外的家长群体)对于相关应急信息具有急切需求;从应急信息的供给端来看,传统上具有官方背景的权威信息供给渠道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校园受众会从多元渠道获取信息,这些渠道的信息质量很可能层次不齐,带来认识的混乱,加大现实事件的处置难度。
三、充分完善校园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功能
面对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发布主体多元化态势,更需要具有官方背景和权威属性的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在网络舆情生态中发挥引导和主导作用,实现对网络舆情从检测到预警、从决策到执行、从引导到疏导的全要素、全过程治理。在疫情发生后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来自权威平台信息的及时介入、澄清、辟谣及有效引导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学校及教育主管单位在完善面向疫情的线下处置机制的同时,充分完善校园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功能,在疫情发生后的应急管理和网络舆情治理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需要清楚认识到当前校园应急信息发布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校园层面的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及相关机制缺失。校园应急信息发布不仅能够有效传达上级主管部门权威信息,而且能更有针对性的影响和塑造校园“舆情小生态”,但当前很多校园的应急信息发布处在 “失声”“失语”“失踪”状态;校园应急信息发布也缺乏早期的前瞻性和后期的回应性等。
因此,建议学校在校园疫情防控中兼具线下线上两条战线;运用技术工具建立校园层面的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如“两微一端”、校园应急广播、小程序等);建立与线下事件孕育、扩散、响应与恢复阶段相适应的信息发布机制;改变一次性、单方向、单线性的信息发布模式,加强信息互动性和回应性;同时开发和发挥校园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在校园舆情收集、监测、反馈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