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由社科处、宣传部与我院主办的我校名家讲坛在长安校区六号教学楼三层多媒体教室举行,我院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市曙光学者、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朱德米教授为同学们作了题为“行为科学与公共政策:对政策有效性的追求”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我院雷晓康副院长主持,共计五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
会议伊始,雷院长首先简单介绍了朱教授的任职经历和主要成就。接着,朱教授从中国两大现状(政策最多;最大发展中国家)出发,指出公共政策的应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性。他指出公共政策最终的目的是影响人们的行为,但为什么公共部门的管理政策存在着大量去功能、低效、无效的管制、政策工具?这可能是政策本身质量不高,与特定情景不适应或知识基础不完整的结果。当前传统政策科学大厦的基础是理性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行动者具有连贯一致的偏好、预期效用最大化、工具理性、在成本-收益计算或战略合理基础上进行决策、具有自我利益等五大特征。理性经济人假设从时间变化与信息约束两个方面是存在不足的,而现实的具体的人才是前沿行为科学的出发点。
接着,朱教授介绍了与公共政策相关的四个问题:一、行为科学涌入政策制定的全球浪潮;二、现实和具体的人类行为与公共政策;三、提升政策有效性的两种路径;四、行为科学给政策科学带来新的变化。朱教授从英国政府内阁的行为透视团队、美国发布的总统行政令、澳大利亚公共服务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报告、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等案例论述了行为科学在发展政策领域的广泛运用,从而引出社会学和心理学中与理性经济人假设相悖的理论如“厌恶损失”、“默认选择”、“社会偏好”、“利他倾向”、“社会网络”的实际应用。随后他提到当前国内外脑科学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脑科学认为行为规律性与有限理性和大脑的有限信息处理能力是一致的。“厌恶心理”和“默认选择”本质上就是影响行动者决策的下意识的行为。脑科学通过大量实验突破了理性选择理论,为重新审视政策科学体系提供了反思基础。同时,社会学中人际交往和社群层次也是理性选择理论无法顾及的分析单位,而社会网络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协调方式,它为行为科学提供了严谨的理论支撑。紧接着朱教授提出了两条提升政策有效性的路径:其一是“助推”, “测试——学习——调试”的随机控制实验为其提供了具体方式,如芝加哥在某危险路段采用心理错觉使司机主动减速从而降低车祸率;其二是在政策执行时提高政策宣传,增强政策的说服力,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行为。同时他以“修辞课”为例说明了三种有效的说服方式是信誉、情感、逻辑论证,而说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发布者的可信度、信息内容、信息结构、信息呈现方式、接受者特质等。最后,朱教授提出行为科学已经给政策科学带来了崭新的变革,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增强,政策科学基础从理性经济人突破至人性综合模式假设,大幅度引入实验方法,同时通过政策沟通、宣传、说服,可以有效提升了政策的精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了公共管理制度框架的进一步发展。
会议末,雷院长简单总结了报告内容。此外,心理学专业相关的师生们与朱教授就“心理学与公共管理其他专业连接不够紧密的现状”、“心理学与社会学影响、修正公共政策的具体路径”、“认知资源的缺失是贫困来源这一论点的具体支撑证据”、“如何在论文写作中准确界定公共政策”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讨论。朱教授以其丰富的学术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赢得了师生们的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