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下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研究员鲍静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讲坛”,于西学楼13层我院多媒体会议室为师生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治理时代》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我院(应急管理学院)雷晓康教授主持。
(雷晓康院长主持讲座)
(鲍静教授为大家做学术报告)
报告伊始,雷晓康教授对鲍静教授进行了简单介绍。鲍静教授现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行政科学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行政管理和服务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行政管理与公共政策、人力资源与社会性别以及数字政府治理研究。她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招标项目及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10余项,编著及专著等7部,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
首先,鲍静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的“两个结合”为引言,从历史的视角说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她又以《易经·系辞》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作例,进一步表明了以思辨方式为主与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思路,肯定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性。她强调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历程,指出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其次,她通过对人的解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转而深入到世界观的剖析,初步辨析了自然世界、文明世界到数字世界的主体变化,进一步道出现代数字世界“以人为本的多主体、多中心”的思想理念,指出“两个大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三新一高”——新阶段、新思维、新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含义,并作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化万物,智在融合”的总结。
(鲍静教授解析新时代数字世界)
随后,鲍静教授从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数字革命与治理、对公共管理学科的思考、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四个层面展开,对 “中国式现代化与数字治理”做了具体的阐释。
在第一部分“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中,鲍静教授首先指出“经典现代化”与“一般意义现代化”的含义。经典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一般意义现代化是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变化。它既发生在先发国家的社会变迁里,也存在于后发国家追赶先进水平的过程中。接着,她从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出发,分析了现代国家意识的建构,并由此引出新中国与“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发展。其次,鲍静教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形态作了具体阐述,包括“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的五大方面。进而,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是围绕人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为中国和世界人民福祉安康而奋斗的现代化。基于中国和世界人民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道路的发展方向,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在第一部分最后,鲍静教授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目标方面。鲍静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以公益慈善为主体的第三次分配在党代会上正式被纳入我国的分配制度,这表明在新时期必须加快构建初次、再次和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使我国的分配制度能够更好适应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她谈到在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体系的同时,应当注重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鲍静教授以广东省为例,强调了社会力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她看来,广东省能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取得惊人的成绩,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基金会、社区基金、农村慈善基金等的辅助作用,以及当地政府的合理监管。
第二,高质量发展方面。鲍静教授指出,我们要抓住发展是硬道理的真理不放松,尤其在优先发展农村农业方面,要落实“以城补乡”的策略,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相耦合,旨在为未来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指明方向。
第三,人的现代化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抓住了人的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此,鲍静教授指出,我们未来的发展和研究应该更具有温度,更贴近我们每个人的发展,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她表明,人的现代化与人力资源的专业化、职业化相对应。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应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尤其是职业教育现代化。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新时代职业教育决策部署细化为7大方面、20项政策举措,被业界称为“职教20条”,这便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鲍静教授提出,职业资格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人力资源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基于此,鲍静教授向听众们介绍了“两类四种职业资格”制度。其中,“两类”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的职业资格,每类职业资格下又分为准入类和水平评价类两种职业资格。此外,她还具体讲述了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与改革。职业资格制度由职业资格评价改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这一变化改变了发证主体和管理服务方式,贯彻了“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旨在真正发挥用人主体的作用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同时,鲍静教授强调政府应当规定合理的开发职业标准,并对评价主体进行监管。
第四,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战略策略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反映出治理与管理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治理强调多主体多中心、强调各治理主体的作用。国家的一系列举措深化了公平正义的内涵,通过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名词表述了国际治理体制变革的主要方面。
第五,是发展与安全并重。这一主题为风险治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各位专家讲师认真聆听本次报告)
在第二部分“数字革命与治理”中,鲍静教授指出当今社会正经历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当今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她引用习总书记的观点,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拓展了国家治理的领域,点明了数字革命与治理的重要性,提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观点,强调了“信息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构性,揭示出当下时代经历的信息革命实际为数字革命,并对数字革命的内涵作出了详细解释。接着,鲍静教授分析了当下数字(智能)的社会形态,指出当今社会“个体导向、时刻联网、各取所需、实时互动”的特点,揭示了工业化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社会思维方式的显著变化。与此同时,鲍静教授点明了数字思维相对于工业化思维的突出特征,指出互联网思维(数字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并强调了其在当下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她认为,目前应当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主轴,以党为治理的主体角色,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高度重视“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改革”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位,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切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鲍静教授以“全球公域”为议题,以海洋治理“五观”为引导,对全球治理能力,概念作了详细阐述,指出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她以公共治理时代为背景,指出当前数字技术应用正朝着“世界嵌入软件”的方向发展,并结合世界形势及其现代化治理,对第二部分进行总结。
(出席人员认真聆听报告)
在第三部分“对公共管理学科的思考”中,鲍静教授对公共管理这门学科名称的由来、学科归属的缘由进行了介绍。随后,她从数字治理时代的角度解释了学科变迁与发展,表明公共管理学科形态是应用、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交叉、牵引性学科。最后,鲍静教授提出了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四个维度:一是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相联系,二是与国家行政体系相联系,三是与市场和与社会关系相联系,四是与全球(区域)治理相联系。
在第四部分“政府的数字化转型”中,鲍静教授提出了数字政府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顶层设计不足,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创新应用能力不强,数据壁垒依然存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还有不少突出短板,干部队伍数字意识和数字素养有待提升,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此前提下,她从优化信息数字化发布、数字化改革、数据治理、完善数据要素治理体系等方面对政府的数字化转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设立全国数字政府标准化技术组织、成立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委员会、成立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建议。最后,鲍静教授对电子政务、智慧政务和数字政府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解释,揭示出虽然“电子政务”的概念伴随着技术创新和业态变革而不断丰富发展,但其重点仍然聚焦在政府或政务工作本身的信息化改造。她指出,电子政务、智慧政务是数字政府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数字政府与电子政务的区别具体表现在技术、结构以及职能三个方面。在技术方面,电子政务遵循传统的“业务驱动范式”,而数字政府则遵循“数据驱动范式”;在结构上,电子政务以传统科层制的“分立式结构”为依托,数字政府则以“平台化机构”为建设核心;在职能上,电子政务的关注重点是对政府自身工作的信息化改造,数字政府则致力于实现治理现代化。然后,鲍静教授对数字政府建设和智慧政务的内涵作出了解释,指出数字政府建设是政府为适应和推动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对政府治理理念、职责边界、组织形态、履职方式以及治理规则体系等发展与变革的过程,智慧政务是数字技术及数据处理方式的“智慧化”。基于数字化转型的“连续性创新”规律,她提出数字政府建设将不再以追求稳定的组织结构、全面的权威控制为目标,而是以敏捷性治理、开放性治理实验性治理等其他目标作为替代,应当将“一个根本(以人为本)、两个转型(城镇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作为此阶段的关注点。该部分的最后,鲍静教授重申了创新的概念:“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最后,鲍静教授从师资与课程、学生培养、学术科研、老师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讲述,旨在启发在场听众对于学习和教育的思考。她引用中共中央发布的条例“第二十七条 干部教育培训应当根据内容要求和干部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访谈式、行动学习等方式教学相长、学学相长”,作为本次主题报告会的结尾。
会议末尾,鲍静教授与雷晓康教授及现场听众就公共管理与数字化治理的主题展开了充分的探讨交流,在场师生收获巨大,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雷晓康院长代表学校以及学院为鲍静教授赠书,并与鲍静教授进行合影留念。
(鲍静教授与雷晓康院长合影留念)